书亦精致文学>奇幻玄幻>推背图传奇 > 第二十三章 问天卜卦
    那少女顿了顿,在红叶的搀扶下,在一块被河水冲刷平整干净的大石块上坐下,俯下身去,伸出双手捧了一抔水,洗了洗脸,然后脱去丝履,露出洁白的脚丫,将小脚浸泡在缓缓的流水中。过了好一会,她才向黑衣人说起这本宫廷奇书的传奇故事

    原来在两百年前,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炀帝为了避难驾临扬州,因此关中空虚,中原无主,人心汹汹,为此太宗曾几次劝说高祖起兵太原,化家为国,成就霸业。可是高祖对于起义之事十分谨慎,何时举义更是久久不能决定。

    太宗心中着急,与近臣刘文静、裴寂等人商议,刘文静认为高祖心中犹豫是因为不知道天命所归,决定请一个奇人术士给高祖相个面,卜上一卦,让高祖明白天命早已归于我太原李家,举大义就是顺天顺民之举。

    于是太宗一边悄悄地招兵买马,一边让刘文静偷偷地寻访天下的奇人异士。

    刘文静从太原出发,一路向南,在临汾渡过奔腾的黄河,进入广袤的关中平原,也许是刘文静千里访贤和拯救黎民的决心和意志感动了上天,他终于来到了终南山的脚下,殊不知这终南山上有一个虚云观,观内住着两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俩,师徒俩在这终南山隐居将近十年的时光。

    这袁天罡原来是一个相面的术士,年轻时经常在江湖上行走,走南串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亲眼经历了北周和北齐的战乱,以及隋初平定江南的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从此看透了世事,隐居在终南山一心研究天象历数。他一生就只收了李淳风这一个弟子,李淳风当时也就二十来岁的年纪,但是常年累月跟着师父,耳濡目染,他又特别的虚心好学,聪明睿智,因此小小年纪就得到了师父的真传,就能洞悉万物,预知未来了。平日里师徒俩闲云野鹤,品茗作对。

    那天,袁天罡摆了一个文王先天卦,知道今天有贵客降临,赶紧吩咐了李淳风在山脚下等候,李淳风也暗自推算了一卦,知道贵客不仅会来到终南山,还会受到一些惊吓。果然刘文静在山脚下遇到一只白毛吊睛的老虎,吓的他魂飞魄散,晕了过去,好在李淳风及时赶到,从猛虎口中救了他,将他带回到虚云观中。

    刘文静首先向师徒俩道了谢,说明了来意。袁天罡推迟自己年老不便下山相助,但见刘文静一片至诚,再加上太原唐王一向仁义,爱民如子,所以最后勉强同意让弟子李淳风下山相助唐王平定战乱,解救天下百姓。

    刘文静和李淳风一起回到了太原,前往唐王府拜见了高祖,李淳风给高祖相了面,卜了卦,告诉他说“唐王你即将大贵,并且一生中必有贵子相助!”

    高祖听了很是惊讶,叫出太宗等三子与李淳风相见,李淳风给隐太子建成、太宗和息王元吉一一相了面,独独指了太宗赞道“贵公子龙凤之姿,文韬武略,将来必然能济世安民,助唐王成就霸业。希望唐王不要轻慢了他!”

    自从高祖听信了李淳风的卦象和爻辞,也就下定了起义的决心,终于在太宗的辅助下,扫除了余孽,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我大唐近三百年的基业。

    少女刚说完,身边的侍女和黑衣人同时叹了一声,感叹道“原来我朝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没有李术士的那一席话,就没有了我唐家的万里江山。”

    少女停了一会,感慨道“是啊,如何没有李淳风,不但没有这世代相传的锦绣江山,也没了父皇,我又不知会生于何家?”

    她继续说道后来太宗即位,励精图治,虚心求治,就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太宗在文治的同时,派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侯君集等将领,向北平定了东突厥、西突厥;向西平定了土谷浑,和西域各国;向东向南让高丽,新罗,百趾,安南等国臣服于我大唐,我大唐的疆域古今少有,东西长一万八千里,南北也有一万四千里,真是万国来朝,天下一家啊!

    少女说着说着,语调高亢激扬,彷佛又回到了那个令人向往的时代。黑衣人和红叶在一旁也听呆了,红叶惊讶地问道“公主,那个李淳风也死了近两百年了,你怎么知道他这么多的故事?”

    少女谈谈地回道“这些前朝的故事,宫中都是有实录记载的。”

    红衣少女继续说道“后来李淳风就一直在宫内的太史局为官,他在执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的太史局中如鱼得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本以为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徐至在暗处也是听的津津有味,只见那少女继续说道可是贞观十一年七八月间,天气反常,竟然下了两个月的连绵大雨,泾河、渭河、洛水暴涨,大水冲入东都洛阳行宫,毁坏宫廷民舍千余间,溺死兵民六千余人,前朝的一些余孽借着天变,死灰复燃,鼓动百姓暴动。太宗听了东都的奏报,十分震怒,一边严责地方修缮皇宫、赈济灾民,一边命令百官上书言事,极言过失。各位大臣也是应召陈言,多切时弊。

    而此时太史局中各位官员的观点论断,更是被太宗寄予了厚望。太宗希望这些官员能够从天文历数的角度证明此次天降暴雨只是警示朝庭的政策有些偏失,而不是像民间所传的那样大唐即将面临大的灾难。

    这些太史局的官员当然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都极力说明这只是一次自然现象,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甚至连尧舜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希望太宗轻徭役,薄赋税,少战争,多与民休息,自然就会天象顺和,风调雨顺了。